1927年8月1日,是一个令世界瞩目的日子,也是一个永垂青史的光辉日子,因为就在这天,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占领了整个南昌城,南昌城内一片沸腾。
按照后来的分析,起义部队完全可以据守南昌城,和武汉以及南京政府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然而当时起义部队对形势的判断过于严重了,部队决定南下并占领广东,一方面以取得苏联的援助,一方面以积聚力量进行北伐,从而取得革命的胜利。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南昌起义的部队于1927年8月3日,在敌情并不严重的情况下主动放弃南昌城开始南下。
8月6日,粟裕所在的警卫队,作为保护首长机关的核心力量开始随南昌起义前委和军事参谋团南下,当时粟裕虽然只是一个班长,但是他感觉也没有啥敌情,为何要匆忙南下呢?不过他只是个班长,心里虽然有疑惑,但也不好多说话,因为基层官兵一切以服从命令为准则。
起义部队南下会受到军的围追堵截,这一点南昌起义前委和军事参谋团非常清楚,所以要求南下部队带足和弹药,警卫队需要保护首长机关安全,要求有机动性强。所以带的武器弹药比别的部队要少一点。
尽管这样,警卫队的每名官兵,除带着原有的驳壳枪外,还背1支步枪,300多发子弹,加上背包、水壶、洋镐等等,足有60多斤重。同时每人还要照管一个挑的民夫。
这完全是一种搬家式的行军,走出南昌城几十公里后,由于天气太热,负重又多,不断有人中暑倒下,战士们还能坚持,民夫就不行了,因为民夫很多是为了钱,没有什么思想觉悟,又没有经过动员和教育,只是临时组织起来的,一遇到困难就会逃跑,随着离南昌城越来越远,民夫逃跑的也越来越多。
说来也怪,那几天盛夏酷暑,骄阳似火,一连几天,一点云彩都没有,烤得大地滚滚发烫。树叶都被晒得卷了起来,长途的行军和劳累加上酷暑,使官兵们饱受困苦,不断有人因中暑倒下。
那时的医疗条件差,很多官兵中暑昏迷后就再也没有醒来,粟裕作为班长,身上背了5条枪,浑身的衣服都湿透了,但是他咬紧牙关,并没有掉队。
粟裕正在行进间,突然有人拍自己的肩膀,只见那人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用一口浓重的四川话说道:“同志,我来给你背2支!”
因为那时起义队伍打的是的旗帜,军装都是的服装,但陈毅是后来追上起义的队伍,所穿的衣服没有军衔。粟裕忙转身一看,这人正热诚关切地看着自己,只是不认识,但看气质知道肯定是领导干部,便脱口而出:“您是?”
“啊,陈毅同志。”粟裕想起了,在起义部队南下后不久,有一个年轻人找到周恩来,并参加了起义的队伍,粟裕作为警卫队长负责保护周恩来的安全当然知道,不过人太多了记不过来,这时陈毅说起名字,粟裕也就记起来了。
原来,正当起义军撤出南昌,形势愈来愈严峻的时候,有的不辞而别,有的投敌叛变,也有的甚至成排成连地拉出自找出路,而陈毅只身一人,不畏艰险,日夜兼程,闯过无数次盘问与搜捕,赶上了在崎岖山路艰难跋涉的部队,并找到了周恩来。周恩来立即分配他去七十三团当党代表,并笑着说:
见到陈毅主动要为自己背枪,粟裕有点不好意了,他连忙立正,向陈毅敬了个军礼。然后说道:没事,我背得动!
就这样,粟裕扔掉了两支枪,他感觉轻松多了。陈毅注意到粟裕的口袋里装着一把口琴,小半截露在外面,便说:“你对音乐有研究?’’
粟裕便站在路边,便吹奏起《少年先锋队歌》来。战士们对这首歌很熟悉,所以都跟着哼起来,在娱乐匮乏的时候,一首曲子能起到意想不到的鼓舞作用。粟裕接连吹了几首曲子。
这是陈毅和粟裕的第一次见面,但是陈毅走后才想起忘记问粟裕的姓名了,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后来两人成了亲密无间的战友,陈粟组合也成为我军历史上最佳也是最特殊的组合。粟裕后来成开国大将,陈毅成开国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