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登录|欧陆注册[平台首页]
导航菜单
新闻搜索
新闻搜索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瞭望 吉他工匠回家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8-15 09:19    文字:【】【】【

  走进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的遵义神曲乐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神曲公司”),两行大字映入眼帘。

  正安地处深山,过去是远近闻名的劳务输出大县,最多时有1/3人口在外务工。十几年前,以神曲公司创始人郑传玖为代表,背井离乡在外打工的正安吉他工匠们陆续踏上返乡创业之路,把学来的技术技能和管理经验带回家乡。

  雁归兴正。靠着一把吉他,这些工匠在一个西部小县城里,无中生有创造出一个产业,助力正安从曾经的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升级为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地区。

  2021年10月,“正安吉他工匠”劳务品牌作为贵州省唯一推荐代表,参加第三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荣获“行业引领类劳务品牌”称号。

  昔日的山区农业大县,今天的“中国吉他之都”。在这里,以“正安吉他工匠”劳务品牌为原点,吉他“工业+文化+旅游”的产业生态圈持续扩围,释放出巨大的“音乐生产力”。

  “凌晨六点上班,每天与机器为伴,一个月工资150块钱。”正安县安场镇石井村人卢敏芬至今记得,2002年她高中毕业,跟着村里人去了广州,在吉他厂当“打工妹”的日子。

  正安位于崇山峻岭之间,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吃不饱饭,曾是很多正安人的儿时记忆。穷则思变,1987年,正安开拓性地组织年轻农民赴广东番禺打工,拉开了贵州省劳务输出的大幕。

  1997年,郑传玖加入打工大军。比他早4年到广州打工的三哥郑传祥,因缺乏一技之长,先是和同乡在工地上没日没夜地装卸石头,后辗转至一家吉他厂打工。经他介绍,郑传玖成了吉他生产线上的一名打磨工人。

  把一根木头变成一把吉他,需要约200道工序。板材挑选、切割成形、拉装弦线、调音检测……郑传玖和郑传祥边干边看边学,从一线工人做到企业中层,掌握了技术,学会了管理。用打工攒下的“第一桶金”,兄弟俩于2007年合伙创立了广州神曲公司。

  今年39岁的卢敏芬,成长路径与郑传玖大致相似。打工十年后,她东拼西凑了35万元,在广州开办起自己的吉他工厂。

  201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贵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正安开展调研发现,全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20余万人,仅在广州等地吉他制造行业务工的正安籍技术人员就达5.4万人。

  “正安吉他工匠”们成为当地抓住机遇,实现吉他产业“无中生有”最重要的“发动机”。

  也是在那一年,正安开始实施“凤还巢”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和扶持政策,寻找“先富起来的”在外老乡回正安创业。郑传玖成了第一位归家的正安吉他工匠,神曲公司成为入驻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的第一家企业。

  正安兑现了“墙内的事情企业自己管,墙外的事情政府包”的承诺。税收、贴息、奖补、金融、就业……家乡为返乡创业的吉他工匠们制定了一揽子扶持政策。“现在讲‘最多跑一次’,当时我们一次都不用跑。”郑传玖说。

  2017年将吉他工厂搬回家乡的郑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0年左右,他在广州的厂房月租为5万~6万元,而家乡直接免了10年房租。还有电费,在广州一个月需要支出20万元,在正安月付12万元。

  引一个企业,聚一方产业。在正安,龙头企业聚集配套企业发展,产业园聚力开创劳务品牌发展新局面的态势已成。

  数据显示,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现有入驻的吉他及配套企业130余家,近五年年均生产吉他225万余把,产品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吉他产业解决直接就业近4000人,辐射带动就业1.5万人。

  “我们的工人月平均收入5000元,多的上万元。”郑传玖说。

  工作人员在贵州正安吉他产业园内检查已制成的吉他(2023年6月7日摄)。刘续摄/本刊

  如今,正安已成为全球集聚程度最高、产销规模最大的吉他生产基地。“正安吉他产业有今天的规模,靠的是当年在外打拼的吉他工匠们,他们带回技术和资本,带动了整个产业集群化发展。”正安县县长黄东说。

  最初,回到家乡的正安吉他工匠和他们的企业以代加工为主。神曲公司给全球100多个品牌做代工生产,年产吉他40余万把,95%用于出口。郑传玖告诉记者:“代工吉他缺乏自主技术,长期来看,无法在销售端积累优势和竞争力。”

  “我从山中来,带着小吉他,精心教制作,脱贫全靠它……”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郑传玖弹着吉他“唱”出了贵州吉他产业的发展历程。小曲一出,“圈粉”无数。

  在他粗壮的手指熟练的拨动下,发出悦耳旋律的,是神曲公司自主研发的百斯卡吉他。

  贵州正安娜塔莎乐器制造有限公司,是全球第一家完全使用竹子原材料制造吉他的企业。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传统吉他制造严重依赖雪松、红木、桃花心木等进口木材,而他们推出以竹子为原材料的智能吉他,不仅改变了当前中国吉他制造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还通过内嵌声卡和芯片等创新技术,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演奏体验。

  目前,正安已获得吉他相关专利168项,研发并注册吉他自主品牌77个。

  在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的大师工作楼内,记者见到了张维义。2019年,他荣获首届中国吉他制作大赛古典吉他组金奖,后受邀将工作室从广州搬到了正安。“小城节奏慢,适合工匠静下心来打磨作品。”张维义说。

  除了工艺上精益求精,张维义还尝试将苗族银饰等元素融入吉他设计中。“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张维义认为,吉他不仅是乐器,更是文化载体。打上浓浓的中国烙印,中国吉他可以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奏响属于自己的声音。张维义的手工定制吉他,被美国、德国、西班牙等全球买家收藏,最贵一把曾卖出38万元高价。

  吉他工匠返乡的这些年,尽管企业持续做大做强,但正安清醒地意识到:吉他工业的发展是有天花板的。

  据统计,全球吉他市场的需求量为年均2000万至3000万把,随着全国范围内与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类似园区的涌现,市场竞争势必愈发激烈。

  黄东认为,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正安吉他产业,必须摆脱单纯依靠吉他工业的发展模式,结合当前正安吉他发展现状,需要顺势而为、抢抓机遇,从文化和旅游着手,进一步丰富吉他产业的内涵,推动劳务品牌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目前,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已形成包括吉他生产、原材料供应、包装销售、贸易物流、艺术培训、科技研发等在内的产业链,园区吉他产业的自我修复能力、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借助东西部协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结对帮扶的机遇,2022年,正安在横琴口岸开设正安吉他馆,拓宽外贸渠道。

  为实现量质并举,涵养“正安吉他工匠”劳务品牌源头活水,2018年起,正安依托正安县中等职业学校在全国首次开设乐器维修与制作专业,专门培养吉他生产专业人才,自主编制发布的《“吉他制作”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还填补了全国吉他技工职业技能认定的空白。

  如今,正安通过实施“百千万”工程(即百名吉他演奏教师、千名吉他弹奏骨干、万名吉他弹奏爱好者),全面开展吉他文化“五进”活动(即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已培训吉他音乐教师100余人,并在正安县所有中小学校开设吉他音乐课,面向近6万人开展吉他弹唱培训。

  当地还邀请瑞典、西班牙、巴西等国知名吉他演奏家来交流考察,推动吉他文化发展。2018年,瑞典吉他演奏家约翰内斯·莫勒受邀成为“正安吉他国际形象大使”。他将《我和我的祖国》《在那遥远的地方》《送别》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中国音乐改编成吉他独奏曲,收入专辑《吉他上的中国记忆》。

  “带着小吉他”参加全国两会的郑传玖,提交的关于将贵州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纳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建议,在2023年“开花结果”:在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15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中,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位列其中。

  郑传玖的下一个“小目标”,是通过打造国家级吉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推动丰富家乡“吉他+”的产业内涵。在他看来,推动吉他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发展,对促进正安吉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过去的十多年,我们让一个产业从无到有。未来十年,我们有信心继续把产业链拉长,把增加值做大,把内涵做丰富,力争打造全球吉他行业生产标准和吉他工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高地,让更多人参与吉他产业发展,共享发展红利。”黄东说。

脚注信息

欧陆娱乐平台官网指定注册站Copyright(C)2009-2025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