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教育教学成果现场展示活动近日圆满落幕。上海音乐学院共有
“二胡演奏——《三门峡畅想曲》课程”(授课老师:邢立元)荣获“优秀精品课程”;由附中室内乐科高慧老师指导,附中学生朱珂宣,本硕学生唐郡、刘世佳、李响、李佩雯共同组成的丝弦五重奏荣获“优秀重奏组合”,充分贯彻“大中小”一贯制办学理念,突出学科发展合力;殷敬宜(指导教师:王蔚)荣获A组青年弹拨乐器组的“优秀独奏表演人才”;唐郡(指导教师:陈春园)荣获A组青年拉弦乐器组的“优秀独奏表演人才”;王怡天(指导教师:汝艺)荣获A组少年拉弦乐器组的“优秀独奏表演人才”;唐郡在最后综合展演中完美演绎作品《第六二胡狂想曲》(作曲:王建民)。上音荣获“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
上音师生在研讨会、展演活动以及精品课程评比之中展现出卓越的业务能力和深厚的专业素养,充分展现了“教创演研”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育人成果。本次展演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南京艺术学院共同承办,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协办。
邢立元精品课程以师生一对二的组合教学形式展开,在“精读”刘文金先生《三门峡畅想曲》的教学过程中,兼顾演奏训练和启发思考,将二胡演奏技术理论、作曲家创作理念、音乐人文思想以及大学课程思政理念“润物无声”地融入二胡演奏专业课程。
20分钟的精品课展示,内容由表及里,各教学环节紧密相扣,邢立元提出:“当我们具备了精准的技术和丰富的音乐语言,通过读谱与演奏,从感受到理解,一步步走进作品、走进作曲家的心灵世界,实现与作曲家的“跨时空”对话,但最终在思考领悟的层面有没有真正听到作曲家的‘心灵泛音’?” 邢立元用跨学科资源共享的方式展开解答,引导学生对自我完善和社会担当的思考,启发青年人在新质生产力的转化中敢于探索,善于探索,寻找超越自我的种种可能。
本首作品是以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为旋律基调,采用丝弦五重奏的编配创作及重奏表现形式进行创新结合。与民歌《小河淌水》委婉悠长的情绪意境不同,乐曲快板作为作品的主体,在保留原作的旋律素材基础上,以鲜明跳跃的节奏律动,赋予其趣味的艺术形象。在乐曲中段的慢板里,演奏者对器乐语言进行了拟人化处理,在一声声呐喊,一次次回应中,表达彼此之间情感与爱。整首乐曲也通过新的创编,打破传统听觉疆界,力求塑造新时代青年的新风貌。
乐曲表达了充满生机、诙谐活泼的音乐形象。在整体上,音乐采用了多段连续呈现的方式来布局结构,使音乐不同主题地呈现,具有连绵不断紧密交接的特征。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作,2007年10月在南京举行的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决赛作为指定曲目。乐曲展现出一种全新而强烈的民族音乐风采,刻画红军长征将士的音诗,一幅史诗般革命斗争历程的雕画。
《弹乐》创作于1951年,是孙文明11首二胡曲中最早记录成谱的,具有鲜明的评弹音乐风格,同时又极富江南丝竹《三六》的灵动。乐曲响起时,令人仿佛置身于风景秀丽,桥水遍布、繁华玲珑的江南水乡,人们在茶馆之中品着香茗,悠闲愉快的“弹弹乐乐”“谈谈乐乐”。叮咚清脆、吴侬香糯的曲风跃然而出。
此曲通过“浸”“染”“溶”“溅”“泼”这几个书法写意动作来诠释疾笔奋书前,墨客不断研磨自我心智的忘我状态。乐曲更以中国戏曲中惯用的“紧打慢唱”的手法来表现墨汁滴入水中,慢慢稀释溶解,时而凝聚有型,时而飘散于无形的画面。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莲之品格深入人心,广为文人墨客所喜好。此曲为潮州筝家杨秀明以《粉红莲》头板为母本,在谱字骨干音的基础上通过将多种宫调连缀等方式创编而成,展现莲花在不同形景中的高尚品格与姿态。
《第六二胡狂想曲》是由作曲家王建民为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决赛委约创作的作品。乐曲以西藏民间音乐的素材为核心,描绘了作曲家心中的西藏印象和美好向往。
《空山鸟语》由中国近代音乐家刘天华创作。其初稿写于1918年,十年后才定稿。标题采自于王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在此曲中,刘天华创造性地运用三弦拉戏式的模进手法,描绘了深山幽谷,百鸟嘤啼的优美意境,是一首极富形象性的作品。
《海燕》(韩志明曲)是一首风格独特、具有较高难度的扬琴独奏曲。乐曲结构严谨、旋律明快流畅,乐段对比强烈。用鲜明生动的音乐描绘出海燕不怕风浪,搏击长空的英姿,隐喻勇于探索、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精神。该精品课程通过对乐曲中引子、快板、急板的演奏难点分析,归纳出高效的训练方法,让学生们从知道练什么到知道怎么练,并最终明确如何将科学的练习方法与练习内容相结合,从而达到音乐艺术的自如表达。
《走马》是泉州南音四大名谱之一。全曲分为八个乐章,分别为“龙马负图”“麒麟穿队”“骕骦驱驰”“黄骠跳涧”“乌骓掣电”“赤兔嘶风”“青骢展足”“马义骝卸鞍”。本曲结构严谨,演奏技法丰富多彩,旋律充满动感。上世纪80年代,演奏中加入高低音木鱼模拟马蹄的声音,使得乐曲更富有节奏感。在泉州南音乐团几代艺术家的精心演绎下,本乐曲成为了一首经典的保留曲目。
《梅花操》是泉州南音“四大名谱”之一,其音乐结构严谨,旋律优雅。乐曲借物咏怀,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傲雪凌霜的描绘,赞颂了坚韧不拔,高尚纯洁的情操。本段音乐撷取《梅花操》的四个精彩乐段,乐曲从南音琵琶和小三弦的“撚指”开始,低沉缓慢而略带自由的音乐表达出梅花“无意苦争春”的崇高品格。随着音乐的展开,横弹琵琶与南音小三弦的“轻拢慢撚”拨动出“点水流香”的音乐意境。充满动感的乐曲尾声则奏响了万花竞放、春满枝头的春天序曲。
悠扬的信天游回荡在黄土高原上,倾诉着对家乡的深深眷念之情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全曲分为三段:(引子)信天游;(慢板)眷情;(快板)放歌。本曲根据陕北民歌《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为素材创作而成。乐曲以高亢、凄美的旋律,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性中最原始、质朴的一面,有一种直达心底的感受。
由赵松庭改编移植王天明编配的笛子曲《二凡》其原型来源于浙江婺剧中的乱弹“二凡”。可以说它既有浓厚的戏曲音乐特点,又不完全拘泥于戏曲音乐那较狭窄的个性。整首乐曲悲壮、激昂,华美豪放,音符大幅度跳动,极富戏曲音乐的特点。演奏该乐曲时,气息饱满,指法娴熟灵活,富有弹性。
《秦王破阵乐》 以其出色的艺术特征兼容多元文化性质,是唐代歌舞艺术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该曲是笙曲中一首古曲题材的佳作,集歌、舞、乐为一体,尽显唐太宗李世民宏伟的英雄气概。这首由笙演奏家、教育家张之良根据译谱改编成古曲题材的笙独奏曲,成为近年来受到广大笙学习者、爱好者喜爱的必修曲目。
作品采用三部曲式,取材于京剧南梆子婉转悠扬的优美旋律,灵动雀跃的行駭配合着跌宕起伏的节奏,更融合京剧锣鼓元素,展现“角儿”从稚嫩走向成熟,最后功成名就的绚烂人生和不负韶华不负天的深切情思。
《雪山魂塑》是二胡演奏家刘文金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作,该曲是一部带有音诗和音画性质的单乐章二胡协奏曲,包括征途、雪山、战友、朝霞四个部分。该曲是描绘与刻画红军长征将士的音诗,是一曲缅怀和崇敬革命先烈们的颂歌,一幅史诗般革命斗争历程的雕画。
《独弦操》创作于1932年1月,当时是“九·一八”事变以后不久,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刘天华对祖国的前途忧心忡忡,为此写下这首乐曲,并命名为《忧心曲》。因为均用内弦演奏而定名为《独弦操》,这一奏法进一步丰富了二胡的演奏技法。
《苍歌引》是青年作曲家陈哲于2014年创作的一首古筝与钢琴的协奏曲。曲名出自《尔雅·释天》:“春为苍天,夏为昊天。”春乃万物苍苍然生之季节,作为万物伊始,它既是一天中的清晨,也是人生中的青春,清新而充满活力。作品通过对“春”的感悟,满怀对生命的敬赞之情,同时也是一首中西元素相结合的优秀古筝新作品。
《海青拿天鹅》是古筝十大名曲之一,由古曲琵琶曲武曲移植改编成古筝曲,也是浙江流派的传统乐曲之一。此曲题材取自于北方游牧民族狩猎生活。海青又名海东青,是北方狩猎民族饲养的一种专门捕猎动物的猛禽。《海青拿天鹅》通过描写海青追捕天鹅的情景,渲染了海青矫健勇猛的形象,反映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剽悍、挚诚的性格。
琵琶协奏曲《晚秋》由青年作曲家李博禅创作于2014年晚秋。作品提示“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取自南宋诗人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草原小姐妹》根据两个蒙古族少女为保卫国家财产、同暴风雪顽强搏斗的英雄事迹而创作,是一个完整的叙事性音乐作品。乐曲用浓郁的蒙古族音调加花琶的特有技巧,成功表现了这一题材,创造了完美的艺术意境。
月光起舞欢歌,举杯醉人心畅。作品创作于2009 年,是刘文金为柳琴而作的一首弹拨乐协奏曲。作品描写了在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等地区,除汉族外近三十个不同支系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酒歌》在结构上比较自由,调式也经常在交替中游移变幻,是一部情景交融和演奏技术较为丰富的作品。
作品从西南铜鼓文化中获得灵感,用西南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创作而成。诗曰:铸鼓先祖是鼓王,铜鼓老祖葫芦先;千般百样神奇鼓,一用就是上千年。用青铜铸成的铜鼓乘载着西南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图腾、劳动与生活等,其中有很多动人传说,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神器。
由赵松庭于1957年根据浙江婺剧乱弹唱腔改编而成的同名笛子独奏曲,曲名出自曲牌《忆江南》的词格,即白居易的《忆江南》。因为《忆江南》的前几句词格是三、五、七个字,所以曲名叫作《三五七》。本曲在演奏中创造性地运用唢呐的特殊循环换气法,丰富了竹笛演奏的表现力,形成了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使乐曲极具张力和戏剧性,成为竹笛独奏的经典曲目。
乐曲表现的是秋风瑟瑟、黄花满地的凄清景色,勾起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感叹的心情。音乐内涵丰富,意蕴深远。该作品将笛子艺术中的技巧、表现内容以及各种作曲技法等有机结合起来,作品难度高,对演奏者的技艺和人文积累有较高要求。
乐曲以广东音乐为素材创作,由深沉委婉的慢板和华丽流动的快板组成。慢板飘逸潇洒,仿佛行云;快板叮咚回响,宛如流水。
乐曲根据婺剧乱弹“二凡”改编而成,曲调悲壮激昂、华丽流畅,节奏紧凑,富有浓郁婺剧音乐风格。
乐曲以江南一带的评弹、民歌、戏曲等民间音乐为基调,经融合、展开、创新而成。曲中充分运用竹笛的各种技法与表现手段,是一首富于挑战性的高难度作品。乐曲展示出一派大地回春、万物萌动的景象,具有浓郁的江南情感与现代城市风韵。
乐曲创作于1978年。乐曲以流传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二人台戏曲音乐为素材,结合新派笛风那闪烁华丽的装饰技法和动情的歌唱性表达,辅以二人台笛子吹奏技巧中独有的左、右手飞指技法的夸张性渲染,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广袤的雪域高原,巍峨的珠穆朗玛,雄伟的布达拉宫,这是一片离太阳最近的神圣土地,是歌舞的海洋……乐曲以西藏民间音乐素材为核心展开并创作,描绘了作曲家心中的西藏印象和美好向往。乐曲为第十四届金钟奖二胡比赛委约而作。
乐曲素材源自辽南民间鼓吹乐的一首曲牌,曾被改编为双管独奏曲,后经黄海怀移植成为二胡独奏曲。乐曲表现了一位妻子得知深爱的丈夫不幸离世后,来到与丈夫最后别离的江边,面对滔滔江水控诉黑暗社会的不平,哭诉对丈夫的怀念。曲调悲凉,音乐形象深刻动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据《晋书·嵇康传》传,三国嵇康善弹此曲,秘不授人。后遭谗被害,临刑索琴弹之,曰:“《广陵散》于今绝矣!”此曲因此而成为千古绝唱。《广陵散》结构庞大,音乐情绪慷慨,旋律激昂深沉,雄浑古朴,伴有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时至今日,《广陵散》依旧魅力不减,为我国古琴文化的发扬光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琴曲《梅园吟》由许国华、龚一创作于1978年,通过对梅园中梅花的赞咏,表达了对周恩来总理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作者对于古琴表现现代题材及提高古琴技巧的难度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这首作品发表于《音乐创作》1980年第四期,曾获上海市文化局创作演奏奖。
琵琶曲《点》是当代琵琶作品中具有创新意识的一部优秀作品,由华裔作曲家陈怡创作,并由旅美琵琶演奏家吴蛮女士进行了指法的修订与整理。作曲家开创性地将中国陕西秦腔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使其既具有地方音乐的传统韵味又具有西方创作手法的现代气息。突破性地将书法与音乐这两个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形式,在表达思维与审美追求上进行融合,赋予听者新的审美体验。
这是刘天华为纪念“国乐改进社”成立而作的一首琵琶曲,表达了作者对立社的喜悦和对振兴国乐的信心与期望。曲中前一部份模拟古琴技法,并在第二段采用了复音试验。“操”本是古琴曲的一种体裁,一般指大、中型独奏作品,大多以闭塞之声抒忧愁之心,而此曲却以明快流利之音抒兴奋喜悦之情,表达的是作者对立社的喜悦和对振兴国乐的信心与期望。
此曲音响纯和,整体结构精简凝练,既富有现代气息亦具有怀古情思,是罗氏音乐作品中感悟语法的另一个开端。此曲充满疏逸淡明的幽思情怀,音乐色彩深邃澄澈,音乐线条以简单勾勒写意的形式创作,与文人追求简约淡泊的意境相契合。
《霸王卸甲》,取材于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其曲谱最早见于1818年整理刊印的华秋萍编《琵琶谱》。乐曲以项羽为故事主角,沉闷悲壮。其中别姬一段极为哀痛,渲染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面对爱妃发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无奈和苦楚。
《草原抒怀》创作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源于林吉良的一次内蒙古赤峰草原的采风之旅。此曲最初是为弹拨乐器柳琴而作,后移植到中阮演奏,成为阮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是刘星于2001年应月琴/中阮演奏家雷群安委约而写。初稿完成于2004年(交响乐队协奏)。
此曲描写得胜后犒赏三军、歌舞共饮的热闹景象。宴席中有来自西域的歌舞,有来自各地的杂耍,席间高潮迭起,如痴如醉。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上海,作为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站,是长三角的核心区,也是这条玉带上最闪耀的明珠之一。长江滋养着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与苏州河,孕育了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作品以打击乐为主奏乐器,其与钢琴、阮之间的碰撞与结合,表现出江海的细流与奔涌之态。以此来表现海派文化的典雅与多元、歌颂长江之水万古奔流,千年文脉生生不息。
《瑶山夜画》是一首具有典型瑶族特色的扬琴独奏曲。乐曲旋律优美,节奏新颖,技巧独特,体现了浓厚的少数民族韵味。主题动静结合,把瑶山美丽的自然风景和瑶族人民载歌载舞的生活景象都囊括其中,讲述瑶族人民生活娱乐的场面,刻画出瑶族人民积极生活、载歌载舞的美好景象。本曲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和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既保留了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又不乏现代作曲手法的优势。
乐曲取材于广为流传的同名歌曲,极具东北扬琴的演奏特色,运用滑抹吟揉、轮颤点泛等多种技巧,突出了乐曲悲凉、深沉、坚定的气质,歌颂了苏武正气凛然的爱国情操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花泣》由竹笛演奏家、作曲家张维良以苏州评弹“丽调”和“黛玉葬花”为基本素材而创作。演奏上以散板、运腔与紧打慢唱的技法相结合,使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乐曲通过竹笛的悠扬旋律,描绘了“花落人去”的悲凉情境。此曲曾获2010年中国文化部全国器乐作品创作比赛优秀奖,体现了其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姑苏行》是由竹笛演奏家、作曲家江先渭于1962年创作的笛子曲,是一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竹笛经典名曲。曲名为游览苏州(古称姑苏)之意,全曲表现了古城苏州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乐曲旋律优美亲切,风格典雅舒泰,节奏轻松明快,结构简练完整,是南派曲笛的代表性乐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