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度小度、小爱同学、天猫精灵,智能音箱自2017年走进人们生活,已成为不少家庭的语音助手。不过,在经历了2019到2021年的三年高速增长期之后,2022年以来,中国带屏智能音箱市场份额开始下滑,产品使用场景较为单一,体验较差的弊端开始显现。
长期以来,百度、小米、天猫精灵的合并销量份额一直处于高位,市场集中度属于极高寡占型。三大巨头在确立市场地位的同时,也建立起了较高的行业壁垒,直接导致智能音箱缺乏由充分竞争带来的市场活力,打消了更多创业者入场的积极性,竞争中的品牌也陆续退出。
智能音箱行业正遇“成长烦恼”,市场也进入更新换代阶段。行业人士认为,当前,智能音箱的“音箱”的本质音质以及家居属性需要再度加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断演进,智能音箱仍有发展前景。
2010年左右,智能系统开始介入音箱市场。2017年,智能音箱行业快速在中国市场兴起,吸引着大批企业的入局。2018年智能音箱市场热度持续攀升,根据奥维云网线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在售品牌数为37个,较上年增加了24个。
在这期间,互联网、渠道商、制造商等众多巨头争相入局,最终阿里、小米、凭借自身资本、技术、粉丝群等优势脱颖而出,形成了智能音箱三足鼎立的行业格局;而为了获得行业话语权,吸引用户流量,“ 砸钱”成为这两年的竞争主旋律。
巨头布局智能音箱主要目的在于其背后庞大的智能家居生态,以及情景下数以万计的用户数据。随着品牌的增多,产品数量也随之增长,百箱大战正式打响。智能音箱市场产品布局逐渐完善,产品竞争从单品竞争走向产品矩阵,高中低不同价位端硝烟四起。
到2020年,行业TOP3品牌销量均破1000万台。奥维云网推总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TOP3品牌为天猫精灵、小米和小度,市场份额达到94.9%。不过,随着2020年疫情的到来,使得行业高速增长的步伐戛然而止,全年同比增长仅为2.4%。
经过几年的快速普及,智能音箱的整体渗透率极高,尝鲜红利消退;同时行业一直处于高集中度,TOP3品牌占据行业95%以上的份额,高集中度下行业缺乏竞争与创新,导致消费者换新需求低迷,据奥维云网2022年全渠道推总数据显示,销量仅为2401万台,同比下降31.7%。
2023年,由于移动智慧屏的兴起和学习平板市场的爆发,屏幕智能音箱的市场规模继续下滑。根据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屏幕的渗透率为20.6%,比2022年下降1.7个百分点。行业在没有颠覆性产品推出的情况下,难以恢复巅峰增长态势。
疫情虽重创行业,但也让企业重新思考。毕竟在之前高速增长期里,为抢占用户心智,智能音箱价格战愈演愈烈,头部企业均处于亏损的状态。头部企业在硬件、内容、服务等方面需要做出较大变革,在硬件端,大屏、便携(内置电池)需要快速发展,而基于屏幕,更多的内容生态及服务功能运用到智能音箱,用户黏性需要不断增强。
进入2024年,中国消费者对智能音箱的需求仍然低迷。根据洛图科技《中国智能音箱零售市场月度追踪》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为805.5万台,同比下降29.8%;市场销售额为21.7亿元,同比下降33.8%。第一和第二季度的同比跌幅均保持在30%左右,相比2023年,下行趋势还有所放大。这也是中国智能音箱市场连续第13个季度呈现衰退。
谈起智能音箱,可以数出来的槽点远远多于其它消费电子产品:智能音箱作为罕见的一开始巨头就进场的行业,直接打消了更多创业者的入场积极性。市场集中度长期维持高寡占水平,缺乏更广泛的充分竞争和冲量活力。
经过几年对市场的普及教育,智能音箱的受众范围及人群基数不断增加,需求也更加多样化;为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交互性/娱乐性更强的屏幕音箱,便携性更强的版以及音质的提升,成为企业的主攻方向。
2023年第一季度,Chat GPT横空出世,全球智能音箱产业集体欢呼迎来了救星。大模型的确是智能音箱产业在令人悲观的黑暗时刻撞上的难得机会。企业的经营重点将进一步转向盈利,盈利模式的探索在两年前已经开始,包括定制IP、捆绑销售、搭载屏幕实现后向付费、高品质溢价等等。
洛图科技认为,AI大模型的确是智能音箱产业在令人悲观的黑暗时刻撞上的难得机会。然而,智能音箱本身的主要交互语言是语音,AI内容创作能力在音箱场景下的发挥和用户感知会受到限制。大模型要成为智能音箱二次崛起的牵引力,尚需观察。
一直以来,智能音箱厂商在“智能”方向上大做文章,却忽略了“音箱”的本质音质以及家居属性。“接下来,智能音箱在智能普及化的当前状态,在强化高音质的同时,注重家居装饰效果、外观更精致、颜色搭配和材质更具多样性将是智能音箱市场的突围方向之一。”洛图科技认为。
与此同时,音响音箱的电子化平民化、和智能化的必然趋势决定了智能音箱市场的规模存在下限,而不是无限下滑至消亡。中国市场的当前渗透率仅有约20%,仍有大量的三、四线城市和广阔的下沉市场等待触及和开发,包括、婴幼老人、商务等垂类市场还需要进一步根据场景来做适配创新。